知识付费那么多,到底应该买点啥?
知识付费那么多,到底应该买点啥?
2020-11-09 14:10:27
21
0
先来看一组iiMedia Research(艾媒咨询)的数据,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.92亿人,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.87亿人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中明确提出,到2020年,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。
以上数据中看出对于文化产业国家政策利好,知识付费用户规模的发展趋势也稳步增长,个人认为知识付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待挖掘,这篇文章不聊关于知识付费风口下的经济,就聊聊作为用户,知识付费究竟买什么,作为运营从业者而言如何买到适合你的付费内容,少交“智商税”。
在谈知识付费之前,想分享上周我体验的一期知识付费课程,让大家加深对知识付费的了解。这门课程是素人通过搭建个人品牌、坚持输出优质内容,获取平台流量扶持,继而进行流量变现。
体验课程名称:打造个人品牌,10天线上训练营
课程周期:10天+彩蛋1天
课程形式:线上录播+2场直播
课程平台:好多课APP(插座学院出品)
课程交流:微信课程群13个(私域流量)
讲师个人品牌:覃杰,007不出局发起人,7年7个远方特色游学创始人,2018年走完中国行21城,曾在飞机上公开演讲。
首先肯定的是,在知识付费行业未兴起之前,这位讲师就是个素人,在他的课程中也提到过。那么作为素人,建立个人品牌背书惯用标签有5点:名校、名企/创始人、华丽的业绩履历、独创或归纳整理的方法论、个性化标签。套用个人品牌包装:
张三,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MBA,曾在腾讯、阿里任XX职位,现任世界500强XXX职位,从业10年,互联网圈内人脉资源丰富,曾经不花一分钱,7天快速获取50万用户。以极低成本获取数万用户,投入回报比为30倍以上。对运营策略有独特的方法论,圈内人称“XXX” 。
如此一番,光拿这个介绍出去做个图片带一个课程主题,加个二维码,就能圈掉不少粉丝,名校、名企、不花钱搞用户,投资回报还高,另外还有方法论,能讲“故事”,这些都是个人品牌的套路。如果说,以上5点都不能作为优势点来包装你的个人品牌,那么请看下面这张图,素人通过打造个人品牌,日入3万的课程!
素人经济之所以可以在知识付费行业获得收益,主要原因有如下3点:
用户需求方面,知识付费是大家解决了温饱后必然对精神需求之一,既能填满内心的精神空虚,又减轻了自身发展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那种焦虑。此时知识付费不仅用知识填满碎片化的时间,而且还缓解了精神层面的焦虑。
行业需求方面,优质内容数量与平台需求数量存在差距,加上知识付费的迅速发展,有些平台宣扬“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”,“全民学习”、“终生学习”的观点,平台需要大量的内容,除了头部有明星效应的内容,还需要各种PGC、UGC的内容,于是平台会孵化持续内容生产者,通过平台运营模式与内容生产者合作,流量扶持、品牌包装、变现分成等一系列的运营手段将素人推向舞台的前端。
内容产出者方面,曾经写东西没钱赚,或者说赚的钱勉强够吃个方便面,那么如今的知识付费行业兴起,让这些内容生产者至少能去吃米其林一星了吧。产出内容的一方坚持输出,借助各平台的流量从而变现,让内容生产者有了自我供养的机会,靠卖艺为生,偶尔贩卖点情怀也可以,所以内容产出者也是很积极主动配合了素人经济的发展。原先很普通的一个人,通过写东西火了起来,原先就是一个音乐老师,靠在平台上授课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故事,推动素人流量变现。
我粗略算了近3年花在知识付费上面的钱,挖掘了自己购买课程的动机,并结合艾媒咨询的数据,总结了知识付费用户的4类主要诉求。
据艾媒《2018-2019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与商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》中提到的知识付费的用户画像,购买的用户集中在25~30岁左右,工作3~5年,收入5000~10000元左右。结合近期做的几个职业规划咨询的案例,这类人群有一部分会遇到职业规划迷茫的问题:对现状不满意,但是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或者模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但不知道要怎么选择,还有的想转行,但对另外一个行业一知半解,希望得到前辈的指导。这类用户是冲动型消费者,因迷茫而广撒网,试图寻找到一根救命稻草,缓解焦虑。
这样的用户不在少数,知识付费圈内有位很有名的“囤课王”,据不完全统计,她囤了近百节课程,几乎是有课就买,买完也没有时间听,但看到有大咖站台的课程依然会买。就如同购物狂一般,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购物欲望,买的那一刻心情愉悦,超级爽。
他们通过花钱来去慰藉内心的焦虑,虽然会学习几天,但多数是三分钟热度,不会思考课程的内容,也不会将知识点内化为己用。
学霸型,积极主动参加课程线上线下活动,100%完成作业,每天学习超过2小时,迅速成为课程中活跃分子,成为班内领袖人物——班长。
之前见过几个三节课的学员,对知识点举一反三,最后成为了知识付费的内容产出者,分享知识给他人。这类用户买的是对知识的渴望,会跟着内容产出方的节奏跟进,积极主动学习,他们清楚自己想要学什么,针对性强,课后也有收获。
积累人脉型,类似混沌大学创新学院,商学院,名校MBA,除了对思维认知提升,主要诉求是拓展圈子以及人脉。大多数这样的课程都会公示学员list,报名需审核公司信息,如公司规模、公司职位、公司年营收等,通过审核后才能加入。学员主诉求是通过知识的连接,获取匹配的社交圈子。
用别人的圈子给自己导流量,付费是对用户的筛选过滤,不同的金额,筛选用户的人群质量是不一样的。就以前面谈到的10天品牌课程为例,有名学员成功将本次课程的社群流量转化为己用,并完成变现。
她的套路其实不罕见,先在群内分享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免费资料,加好友即可获取资料。群内213人,通过免费资料吸引转化的用户约20%~25%,之后的每天她不断在群内分享自己每天的作业,以及对自身进行品牌包装,然后再推荐自己的课程,以同学有优惠的方式,课程打折售卖。最后再以6月课程涨价为由,让导流而来的用户进行消费。
这类用户功利心较强,主要的诉求是流量转移,引流到自己的平台/社群,除此之外会对付费课程的进行加工整理,二次传播以及分发。
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,每年都有新的平台,新的模式诞生,作为一名运营从业者,要时刻保持空杯,不断学习。那么面对铺天盖地的课程,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呢。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运营我整理了几点思路供大家参考。
初级运营一般从业1~3年,这个阶段若能遇到个可以带你入行的好领导,那么恭喜你,这个领导你得感谢他一辈子。然而遇到一个好领导带的概率在实际情况下跟买彩票中奖一样,碰运气。正常情况是运营入行没人带,在团队中是直接执行者,事儿多,事儿杂,工作职责不清晰等。
处于这个阶段的运营从业者首先要对运营的概念、方法论、运营方式、经典案例有一定了解,简单一点说就是得知道运营是什么,要干什么,大家都是怎么做的,不同方法做出来的哪些成绩。这个阶段的运营推荐三节课出品的P1、P2课程,主要针对入门级的运营,结合线下实际运营操盘情况来设置内容,在圈内运营入门级课程中用户评价高的课程,尤其对新媒体运营从业者帮助颇大。
中级运营一般从业4~8年,已有自成一套的方法论,想要突破,需要2个方面的技能,一个是管理技巧,即如何带团队;其次是专项技能,比如说怎么做增长,落实到具体项目该采取何种模式去做。在一些大公司会区分序列,管理方向是M序列,专家方向是P序列,不管那个方向,提升认知是这个阶段的运营首先要考虑的。这个阶段推荐混沌大学研习社及商学院的部分课程,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被运用在很多行业。每周混沌大学还会邀请很多企业家、创始人、学者授课,除此之外,北京线下有很多自发的学习小组进行拆课,利于更好的交流。
高级运营一般从业8年以上,已经有一定的圈子,但是要继续拓展同级或比自己更强大的人脉圈。这个阶段的运营需要系统的学习管理体系,以及提升资源整合能力。如果在公司处于高管的职位,推荐头部院校的MBA,如果在创业的阶段,选择课程时一定要以线下的课程为主,一起学习的同学可以是各行各业,但在认知上要保持同频。
随着知识付费平台的小规模“井喷”,提供真实客观的购买评价、为用户筛选课程、给用户所需的定制化知识,将成为未来知识付费的关键。这就会催生一批垂直领域专业人士进行推荐,旅游行业里叫定制师,我给这类人起了个名字叫做“鉴课师”,与课程体验师不同,他们是完全独立的存在,站在更客观的层面,从用户角度出发,综合分析给到建议。
现阶段知识付费面临课程打开率、复购率低的问题,使得整个产业链内容制作机构兴起,致使之后知识付费的内容更加垂直及精细化,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抢占用户心智,分得一块地。
知识生产商的后续服务问题已经逐渐暴露,课程结束后学员的维护、用户复购引导、社群经营等现阶段都暴露出很大的问题。未来的知识付费在后续服务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尤其是社群的维护,对用户复购引导以及后期流量迁移,流量再次变现都有更深远的意义。
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推进,行业目前还处于上升趋势,内容深耕化,类型多样化、用户消费理性化是知识付费未来的趋势。知识付费市场空间巨大,贩卖焦虑并不是长久之计,提升内容本身质量,课程后端服务才是未来知识付费入局者的核心竞争力。
作为付费用户,要更加理性的看待知识付费,找准自身定位及主要诉求,理性看待时代的变化对自身的影响,正视问题,少交“智商税”,提升自身硬实力才是关键。
妍霏,前携程高级运营经理、航班管家高级运营经理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、知乎、PMtalk等众多媒体专栏作家,公众号:简法运营。8年互联网运营经验,擅长用户运营、产品运营、活动运营,曾三个月实现日订单量500%增长。起点学院、unicareer签约讲师!.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
0个人点赞
0个人收藏
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
评论
添加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