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手APP的两款不同调性的产品分析
快手APP的两款不同调性的产品分析
2020-11-30 18:23:21
26
2
2011年3月,一款主要用来制作GIF动图的工具软件,在应用商城里悄无声息的上架。
就像里面其他几百万个APP一样,波澜不惊。
多年以后,当这款估值超过500亿美元的独角兽准备前往IPO敲钟时,几位创始人将会回想起他们敲下第一行代码的那个遥远的下午。
正所谓时势造英雄。
2014年,4G开始广泛商业化普及。
当许多人还在刷着图文时代的微博,吐槽"4G那么快有啥用,3G已经够快了"的时候,快手开始转型做起了短视频社区。
而在两年后,在字节跳动的办公楼里,有几个年轻人也在做着一款类似的产品,只不过他们出发的方向跟快手有点不同。
一个迈向高楼、一个走向田野。
不久之后,这两款产品将成为一生的挚友和死敌。
在B站里搜索带有"快手"、"土味"等关键词的视频,会发现无论是内容数量、还是播放量都不在少数。
许多人一面带着鄙夷、一面又带着猎奇的心态,一次次的打开这些“土到极致”的视频。
充满灵感和创意的UP主们,把这些视频当作鬼畜的素材加以二次创作,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关于“土味视频”的弹幕群嘲。
但如果你要让他自己下载一个快手去看,又似乎不太可能:“谁会下载那种东西,太土了。”
转身继续刷着B站上从快手里搬运过来的土味视频。
生活,往往就是这么魔幻且现实。
野蛮生长的莽荒时代
跟B站里那些玩着高达、数码、COSPALY的后浪们相比,互联网络的话语权似乎从来不属于快手里的18线用户。
而是属于那些擅长各种鬼畜、对各种潮流文化、社会热点富有敏锐嗅觉的创作者们。
快手里的故事,似乎朴素得有点"乡土赛博朋克"的意味。
俗话说"土到极致便是潮",这种又土又潮的量子叠加状态,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"薛定谔的赛博朋克"。
但许多人或许忘了:他们才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最广泛的存在。
而坐在望京SOHO里喝咖啡的互联网精英们,则把他们称之为“下沉用户”。
但那些从来只能旁观、看着精英们发言的“下沉用户”、小镇青年们,有一天突然发现:
原来只要有部手机、会录视频,自己同样也能“创作”,也能有属于自己的“作品”。
视频创作的门槛低到几乎每个人都能进入。
快手在某种程度上,扒下了整个视频创作行业的西装和底裤。
无数内容开始以一种极为原始、简单、粗糙的方式呈现出来。
吃仙人掌、吃灯泡、吃装满整个三轮车的泡面.......
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快手里的老铁吃不了的。
喊麦、社会摇、土味吃播等成了引发社会群嘲的热点。
(快手历届网红群像)
与此同时,在以往那些都市精英们所不屑的角落里:
数据、用户增长,开始以一种可怖的增速呈现在世人眼前。
看的人多,骂的人也多。
但只要这世上还有人一个人在骂你,那么则说明你并没有被忘记。
更何况几乎大半个中国的人都在骂,那么更说明你真挺受关注的。
但这么一直被骂下去,总是不行的。
央视两次点名、下架、整改。
熟话说一回生、二回熟,但如果再不做出些改变,可能就是三回凉了。
2019年底,当80后和90后还在忙着学习如何给周董打榜刷数据的时候,人们一回头猛然发现:
那位代表着亚洲华语乐坛顶级流量的奶茶天王,已经在快手里玩起了周游记、喝起了Mojito。
当粉丝们连夜买了机票赶到快手,想看看自家周董为何会出现在这款“土到掉渣”的产品里时,却发现这里除了杰伦,还有一大票内地和港澳台明星齐聚一堂。
(快手明星群像)
那一刻,仿佛给人一种祖国提前实现统一的错觉。
快手要变潮、变年轻的愿望在外界看来已然十分迫切。
但事实上:说“变”或许并不太客观,因为它本来就挺年轻。
抛开那些刻板印象和土味标签,人们会发现:
90后、00后才是快手里占据大多数的用户群体(超过70%)
数据来源:TalkingData
而对于要变”潮“这件事,除了大把砸钱、一车车的邀请明星入驻之外,二次元,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。
2019年,快手整体日活超过3个亿,站内二次元用户日活突破5000万,《一人之下》《非人哉》《刺客伍六七》等热门国漫应有尽有。
而B站同时期全站日活仅不到3900万。
尽管在数据上呈现绝对碾压,但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认为快手比B站更”潮“。
互联网潮流的话语权,始终不在自己手里。
难道快手甘愿一直当一个有钱的土老帽吗?
再造一个B站看上去似乎不太可能。
于是他们干脆买下了A站。
而这个农村出身的快手、迎娶二次元宅娘的魔幻事件,则被网友们广泛用下图概括:
至此,这款比B站还要早两年出现、被誉为”中国弹幕文化发源地“的二次元产品,成为了快手吹响潮流文化反击战的主号角之一。
实践再一次向人们证明:
农村包围城市,才是永恒的潮流。
当知乎和脉脉上的应届生问着年薪总包30万会不会太少时,快手里的手艺人刚刚花了半天时间编好自己的竹筐,如果顺利的话,拿到集市上可以买30块钱。
科技的便捷使得人们可以随意在这些软件之间进行来回切换。
而贫富之间的差距,则实现了物理距离上的极限靠拢。
有的人28岁实现财富自由,要去拥抱山间的清泉和峡谷的风。
而有的人兜兜转转,从监狱里出来后反而成了精神领袖、当上了老板。
魔幻现实主义美学的精髓,在这一刻得以充分体现。
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“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”的人生理想。
在西北的陕甘宁边区、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、在华东山地的柑橘林里,卡车司机、伐木工和农民们,粗糙的镜头里记录着真实且朴素的生活。
那里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被称之为所谓“下沉用户”,尽管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人在意。
有些人每天出门捡垃圾,勉强用以维持生计。
有些人一份2块钱的挂面吃一天,20块钱可以花10天。
有人手里玩着高达,而有人手里抱着鸡鸭。
快手宇宙里的众生相,比起DC和漫威宇宙里所构建的世界观,显然还要庞杂上许多。
但就像功夫足球里,猪肉佬说着“我何尝不想成为一个舞蹈家”一样,坚持梦想的人,也总是不在少数。
有的人表面上是个种菜的,背地里却是个灵魂歌手:
有的人每天发明着一些无用之用,尽管离成为下一个爱迪生还有点距离,却也能博得观众一笑:
甚至还有人试图拯救地球于水火之中,在不经意间重构了魔幻现实主义美学的艺术范畴:
许多人每天在这里窥探着别人的生活,借以短暂逃离重复且枯燥的日常。
而镜头里的角色:或异想天开、或刻意出丑、又或是口口声声"亲爱的家人们"。
这些内容无论是审美、或是审丑、亦或是猎奇百怪,都能在这里找到青睐自己的主顾。
算法,就像是一个面面俱到、体贴入微的推销员,你越喜欢看什么、它便越推荐什么。
但挣脱开那些被冠以土味标签的内容;
抛开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为之的粗俗烂造;
或许我们还能看见更加真实且广阔的世界。
毕竟平凡的事物,最动人。
深刻运营,公众号:深刻运营(ID:WhiteDeerPark),栀枝翰林院专栏作家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题图来自网络,如对文章、图片、字体等版权有疑问,请联系类类小助手(微信:leileixzs)
关键词
快手 产品分析
2个人点赞
1个人收藏
评论
添加表情